群學出版論壇 首頁 群學出版論壇

 
 常見問題常見問題   搜尋搜尋   會員列表會員列表   會員群組會員群組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個人資料個人資料   登入檢查您的私人訊息登入檢查您的私人訊息   登入登入 

【半世紀舊書回味】之〈在二木與三木之間〉(劉季倫)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群學出版論壇 首頁 -> 媒體、書評
上一篇主題 :: 下一篇主題  
發表人 內容
socio
Site Admin


註冊時間: 2005-08-09
文章: 656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一 一月 02, 2006 4:36 pm    文章主題: 【半世紀舊書回味】之〈在二木與三木之間〉(劉季倫) 引言回覆

〈在二木與三木之間〉

劉季倫
政大歷史系副教授
(20050509)


  「二木」,指梨棗:舊時雕版印書,用梨木棗木,故稱書版為梨棗;「三木」則指刑具,此處借喻文網與牢獄之災。這是一部書痴為書痴寫的書。訪書客都知道:在新書局買書,宛如池塘釣魚,釣到的總不太令人意外;在舊書攤挖寶,則彷彿滄海獵魚,在入手以前,你永遠不知道魚竿彼端是甚麼,也許是長鯨,也許是不入今人眼的新物種,甚至是滅頂多年的滄海沉珠。此中樂,有難以與外人道者。李志銘是此道中人,他在此書中,幫助書痴們認祖歸宗;並提供書痴們指南之助。

  此書有兩個層次:首先,李志銘把台灣的書痴世界,置放於古今中外的大傳統中。當我們在此書中讀到黃丕烈的話:「錢物可得,書不可得,雖費當勿較耳」,真覺得會心不遠。最令人感同身受的,是書中引的Edward Newton那首「窮愛書人之歌」(Ballade of a PoorBook-lover):「我的錢囊並不太沉,我對書本也不貪。只要能買到就歡欣,我買我愛讀的書本」。這些故實,把台灣的書痴世界,與古今中外的書痴傳統聯繫了起來。台灣的書痴與這個大傳統呼應,真有步影沿流、長歌互答之樂。

其次,本書把台灣舊書市場中另一層較為沉重的歷史挖掘了出來。台灣在短短百年間,經過了幾次的改朝換代,幾次的「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作為題中應有之義的,就是當權派依據自己的利益,重新詮釋敵我兩方的成功與失敗。然而,有些舊書,作為敵對或是前朝政權的劫灰之餘,流落到了舊書店,幽隱而沉默地透露著當權者雅不願面對的一段歷史。於是,那些最不討當道喜歡的舊書,就列名在禁書目錄上了。套句蠹魚頭林皎宏先生的話:舊書是檢驗政治人物的最好標準。

此書記載了這些劫灰之餘的故事:舊書的出處與去處,書痴如何網羅散佚、搶救這些劫灰,他們與特務機關的拉鋸等等。1945年以後,從日人離台時的「剝狗皮」開始,然後是國府文網日密,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所有書籍都變得可疑,都可能懸為厲禁。而一代代的書肆與書痴,卻在默而不宣的交易與閱讀中,穿透文網,直入禁區。當然,後果有時也不堪設想,如「三省堂事件」,書店老闆被判刑八年,就是顯例。只要還有書禁存在的時代,訪求禁書的書痴,就是那個時代的盜火者。不過,盜火與放火,畢竟是兩回事。看看今日的「文武衣冠」多不讀書,就讓人想起章碣的〈焚書坑〉詩:「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造反成功而坐天下的,本來就不出於讀書人之中;焚書禁書,不過枉費心機而已。

  這部書一方面談訪書的閒適,一方面說書禁的沉重。在二木與三木之間,我們逍遙並觳觫於書山之巔與學海之濱。而這部書就是我們當年逍遙與觳觫的記錄。老書痴在翻讀此書遙想當年之餘,大約是百感交集。對於新一代書痴而言,這部書卻成了很好的指南:其中所附的禁書目錄與書影,大約會成為新一代書痴尋訪舊書的津梁。


(轉載自中國時報開卷)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從之前的文章開始顯示: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群學出版論壇 首頁 -> 媒體、書評 所有的時間均為 台灣時間 (GMT + 8 小時)
1頁(共1頁)

 
前往:  
無法 在這個版面發表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覆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編輯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刪除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進行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正體中文語系由 phpbb-tw 維護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