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學出版論壇 首頁 群學出版論壇

 
 常見問題常見問題   搜尋搜尋   會員列表會員列表   會員群組會員群組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個人資料個人資料   登入檢查您的私人訊息登入檢查您的私人訊息   登入登入 

【新書出爐】《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2009.04.17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群學出版論壇 首頁 -> 本版書訊
上一篇主題 :: 下一篇主題  
發表人 內容
socio
Site Admin


註冊時間: 2005-08-09
文章: 656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二 一月 13, 2009 10:03 am    文章主題: 【新書出爐】《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2009.04.17 引言回覆



書籍編號:RM01 (研究方法叢書)
書  名: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
英文書名:Tricks of the Trade: How to Think about Your Research While You 're Doing It
出版日期:2009.4.20
作  者:Howard S. Becker
譯  者:郭姿吟、呂錦媛
校  訂:劉鈐佑
規  格:15 x 21(cm)
頁  數:288 頁
定  價:300 元
I S B N :978-986-6525-09-4

【內容簡介】

援引超過數十年研究與教學的經驗,Becker傾囊相授他一生所知做研究的竅門,委實可貴。《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幫助學生思考研究計畫。他的建言,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自己的研究,同時誘導出新的想法,明白從什麼地方挖出新的資料。

Becker的竅門含攝社會科學的四大領域:
一、 創造「意象」以引導研究。
二、 抽樣法,以產生資料的最大多元性。
三、 發展概念與組織你的發現。
四、 運用邏輯方法,有系統地探索研究發現的意涵。

Becker的忠告,簡單者如改變訪談提問,從為何改為如何(讓受訪者不必為自己辯護,逕入交談);到技術更高的忠告,例如如何操作真值表。像 Writing for Social Scientists一樣 ,《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將可幫助好幾代的學生紓解壓力。Becker的書寫風格聞名遐邇,非正式而易讀,本書將是諸多領域學生的基本讀物。

【作者簡介】
Howard S. Becker現為華盛頓大學社會學系與音樂系合聘教授。著作包括Writing for Social Scientists, Outsiders, Art World, Symbolic Interac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合編)等名書。

【譯者簡介】
郭姿吟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職於出版社與書店

呂錦媛
台灣大學社會學碩士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碩士
曾任職於廣告業及軟體出版業

【書後文字】
曾經,有個研究生跑來找我聊天,問起她的論文進況,她似乎有無限的愁苦,說:「我喜歡唸書,也很愛寫寫文章,可是做研究寫論文把這兩樣事混在一起,我就不快樂了。」也沒正面回答我的問題,低著頭沈思,我不好再追問,將話題岔開,要她開心的和我去桃源街吃牛肉麵。過後我去找了這本書,希望能對剛要踏入學術之門的未來學者有所幫助。本書還在孵豆芽,那位研究生終究還是把論文寫出來了,可是從此沒再走上學術路,沒能及時幫上她的忙,讓我深深感到惆悵與遺憾。

你也許有學術之夢,也許沒有,不管如何,這段與學術共渡的青春,你仍會想要譜出自己的歌。這本書讓你的青春不必留白。

原書副書名道出了本書的特異之處︰「當你在做研究時,你要如何思考?」 做過研究的人都知道,腦筋撞牆時一片空白的可怕,所以前輩們才會有各種「穿牆術」的建議,譬如擦地板、洗馬桶等等。這本書有趣的地方正在於,作者本身即是大師級的學者,卻樂於鑽研、蒐羅各種做研究的「竅門」(或曰撇步、眉角、技巧、祕訣等),並以平易近人的口吻傾囊相授,你不必先放空自己,即可讓你的思考力重新啟動,完成研究。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話說竅門
第二章 意象
第三章 抽樣
第四章 概念
第五章 邏輯
尾聲
參考書目
索引[url][/url]


socio 在 星期三 五月 06, 2009 12:26 pm 作了第 3 次修改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socio
Site Admin


註冊時間: 2005-08-09
文章: 656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五 四月 17, 2009 8:22 pm    文章主題: 終於出爐 引言回覆

終於出爐,因為報品早了點,出了點亂子,害得已經下單的書店和讀者等候多時,並不時打電話來確認出版日期。在此謹向大家道歉。

這本書的書稿藏在我背包裡面已經好幾年,書稿改得太亂,又重印,也忘記重印了多少次。我故意這樣帶進帶出,讓這種壓力逼迫我儘可能找時間處理好這本書。趁著上下班搭淡水線捷運時,我就拿出來看個一、二段。幾次還忘了下站,因太晚了沒回程,只好走路回家。出版社裡幾「屆」編輯都看過我看稿時眉頭深鎖的模樣,回來看我時都不忘問我:處理好了嗎?時間就這樣過去。焦躁的心情直到今天才平復。原出版社來催了好幾回,還好他們頗能體諒我們求好心切的心情。

這本書的文字活蹦亂跳,很難翻譯,難為兩位譯者了。校訂時為求信實,我又把通順的文字給搞亂了。原本邀請寫導讀的畢恆達老師,一句話就指出了這個譯版的大缺點:太過於西化。我因為每天與書稿進出,反倒看不出問題所在(這個毛病太可怕了)。當下我決定從頭順過。修訂過程中竟然又發現了大大小小十幾個問題,害得我冷汗直流。真要感謝畢老師的叮嚀,他告誡我不要把群學的招牌打壞了。

然後又過了兩個月。我把其他的工作卸下,請同事幫我承擔起來,我好對付這本書。可惜等我改好了,畢老師又沒時間了,他列了一張長長的工作清單,我只好嘆了一口氣。先出版了吧,再等下去翻譯授權可能會被取消,那就白忙一場了。只盼畢老師看過「修訂版」譯文後,也許願意在暑期當中,為這本書寫個大家都很期盼的導讀。

在修訂過程中,我曾經請兩位朋友指正幾個疑點:林宗弘和鄭義愷。很感謝他們。但校訂的責任仍在於我。這本書「應該」仍有不妥之處,敬請大家指正。我們會不計成本把這本書修得更好,因為,如畢老師說的,這是一本好書。

希望大家喜歡囉。封面當然很漂亮,至少我個人這麼認為。還有,書名是書名大師,台灣大學社會系孫中興教授取的。我孤陋寡聞,本來還不知道「王道」的意思,就如這本書裡面某個故事裡講的:我還沒準備好「看見」。但開了眼以後,我就到處看到了王道這兩個字,公司樓下三民書局的看板上竟然就打了大大的王道兩個字。據同事說,那個廣告是我們報品後才出現的。當然,這是自娛娛人,大家都可以王道。

...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socio
Site Admin


註冊時間: 2005-08-09
文章: 656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一 六月 01, 2009 10:13 pm    文章主題: 社會人做好研究的秘訣 (Zen) 引言回覆

社會研究的默慧知識

我自己寫過幾次學術論文,每次都很慘,跌跌撞撞、拼拼湊湊之下,勉強完成。在寫論文的過程中,我發現寫論文需要的,不只是學科本身的專業知識或前人的研究成果,還需要做研究的「默慧知識」。基本上,不知道做研究的「訣竅」的研究生,大概都會被「到底論文要怎麼寫才符合指導教授的標準」這件事情折磨的很慘。

幸好,前兩年出版了不少教人寫論文、做研究的教戰手冊,像是台大城鄉所教授畢恆達的《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就以生動幽默的筆調,暢談研究生寫學術論文最常碰到的瓶頸、問題,並給與適當的指導。這本書不知道成為多少研究生做論文時的床頭寶,不僅拜讀,更要膜拜。

那麼,為什麼我們還需要讀《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不會很臭屁嗎?竟敢宣稱此書所揭櫫的內容是做研究的「王道」?這書名其實是出版社取的,原書名是Tricks of the Trade: How to think about your research while you’re doing it(實在有點長),意思和中文版書名差不多,就是要來談做研究的「訣竅」、「竅門」、「眉角」、「撇步」。

所謂的「竅門」,對Howard S. Becker來說,指的是「我們已知或欲知事物的思考方式,可以幫我們理解資料,或在我們已發現的事務上形成薪的問題…讓我們盡情淬取資料的內涵,展現出我們所研究之現象的多重面向。」

Howard S. Becker認為,研究者要作好研究(由於作者的社會學背景,這裡所談的研究僅指社會科學),必須從意象(imagery)、抽樣(sampling)、概念(concepts)與邏輯(logic)四個面向切入。

意象的建構-研究者也是有偏見的社會人

在研究的社會圖像(意象)的建構上,身為社會人的研究者在進入一個研究之後,如何有意識的排除社會慣習的干擾,也就是社會人身分所擁有的價值、信念、社會想像、常識、偏見、刻板印象、不證自明的引用社會既定觀念,讓研究本身的資料、數據自己說話,免於價值涉入,保持價值中立,從而完成一份具有信/效度的社會科學研究。

並不是學者就沒有社會偏見,有時學者因為所學甚豐,偏見反而因為可以獲得某些理論的支持而更被強化,於是根據少數的事實與自身的社會經驗所提供的大量刻板印象就逕自建構了研究的意象。

不少學術研究根本就建立在錯誤的意象上,不證自明地引用了社會偏見來定義、建構被研究者,然後在找尋符合偏見的資料來佐證自己的研究,例如常見的毒品濫用研究就常先把濫用者污名化。Becker說,社會科學家不是小說家,不能只從文本或理論就推導出意象,必須有更扎實的資料佐證。

為了破除研究者的社會偏見,在建構研究意象時必須儘可能的深掘被研究者的資料,只要越能靠近人們為事物賦予意義的實境(也就是被研究者認為事情是如何發生的那套敘事),我們對於意象的描述也會越正確。

社會科學研究的重點是呈現出某一集體事件/現象發生背後的「過程」、經歷,而非找幾個看起來像能解釋事情發生的「原因」,事件的發生是由一連串彼此鎖進的抉擇所導致,而非少數幾個「原因」。研究者應該忠實紀錄、描述事件發生的過程,而非企圖找出能夠解釋萬物運作背後的「成因」(問How不問Why,追尋過程而非原因)。

重點是事件/行為背後的「集體性行為」,而非行動者的「動機」、「意圖」、「目的」。社科研究不該把人分類,該分類的是「行動的類型」,行動會導致下一個行動的出現/不出現,其實每個人都可能走上某一條路,讓某個行為發生,只要在面臨某些壓力/情境之下做出了某些(一系列)選擇的話。

好比說一個人吸毒是因為該人面臨某些情境時作出了一系列的選擇之後走上了吸毒之路,而非因為他是某種人所以會吸毒。社會新聞最常見的就是把某些行為和某種類型的人貼上連結,將錯誤的簡化傳遞給社會大眾,建立錯誤的認知。

抽樣-什麼可以被納入研究中?

我們都知道,抽樣是研究者因為時間物力人力等考量,企圖利用有限的個案推導/概推出全部的一種作法。好的抽樣能從少數個案中看見母體狀況,壞的抽樣則是扭曲母體狀況。市面上常見的問卷調查,大多數壞的抽樣,因為他們片取行動者的某個瞬間的想法,進行統計,然後把人和觀念分類,得出什麼類型的人會有什麼觀念的結果。

由於絕大多數的抽樣可能都是有問題的,Becker認為,為了預防抽樣不精準,只要看起來結論怪怪的時候(現象變異),研究者都應該深入去探討,至少得徵詢相關專家的意見,或查詢其他人的研究資料。

極端的資料未必不好,平均的資料未必就漂亮,必須小心留意。比較好的抽樣,Becker認為是儘可能貼近且詳實紀錄被研究者的想法與觀念之細節,只是紀錄就好(田野調查),先不要逕自對所接觸訪談的個案之資料進行詮釋(研究者必須克服想要詮釋、解讀資料的衝動)。

記住,不要因為資料很難處理或不顯眼就逕自剔除,在研究過程中,啥事都有可能發生,不要預先用自己的偏見、預期、理論或概念篩選不符合的資料/個案,免得流失了其實是能幫助你開啟新範疇與結果的寶貴個案。

另外,要小心你所做的隨機抽樣很可能一點都不隨機,其實是系統性偏誤,例如在研究已先,已經決定只研究成功(好)不追問失敗(壞)。

概念是定義出來的

記住,科學研究的「概念」不是絕對真理、真相、真實,它是在一連串的預設與期望之下,所定義出來解釋、表述某一組圍繞著某個中心議題卻互聯成系統的標準。概念是透過標準定義出來的,標準則是從我們所收集來的資料焠鍊而得的,只要標準改變,概念就得改變。因此,做研究重要的是定義概念的標準是否可信,而非概念本身是否漂亮。

概念並非絕對,而是相對的,必須放在所屬的脈絡、關係裡理才有用。概念要可信,就必須慎擬研究問題、方向、對象,讓個案來定義概念(而非既有之理論),再由概念試著概推(中程)理論,在概推過程中檢驗概念,概念其實就是經驗的概推成果/結晶,可以修正調整(根據可靠的新資料),並非確定後就不可更改的。

邏輯思考幫助你看清不合理的事情

最後談到邏輯思考,邏輯思考運用於學術研究,指的是當研究者已經知道某部分事物為真,想要知道其他哪些事情也可能成立時可以運用的一套思考方法。邏輯思考幫助研究者從已知的個案資料中推導出未知之事,獲得更多發現。邏輯思考對於釐清研究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證法幫助研究者看見「隱匿於資料中的主要前提」,找出被遺漏的主要前提,這個主要前提經常是形成日常生活中不證自明之事件的關鍵。研究者能從某個人的「奇怪的話語」中推導出某個場域的運作邏輯。Becker在書中還介紹了許多適用於社會科學研究之邏輯思考的竅門,在此就不多做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找書來讀。

多練習,就能成功

Becker雖然在書中揭櫫了許多做研究的眉角、竅門,有效幫助研究者剷除身為社會人的偏見迷思對研究的破壞,但是,光是了解竅門還不夠,還必須經常練習、反覆操作(練到連你的同儕夥伴都受不了為止),將這些趨吉避凶的研究竅門內化成身體的一部份,每當要投入一個新研究時就能拿出來使用,甚至連日常生活發生的事件都能夠使用。只要習慣了這套思考方式,好研究就能陸續產出,因為社會學思考對於你來說就像呼吸一般自然,而你則是箇中好手,做研究的行家。

出處: Zen-敦南新生活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從之前的文章開始顯示: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群學出版論壇 首頁 -> 本版書訊 所有的時間均為 台灣時間 (GMT + 8 小時)
1頁(共1頁)

 
前往:  
無法 在這個版面發表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覆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編輯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刪除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進行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正體中文語系由 phpbb-tw 維護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