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學出版論壇 首頁 群學出版論壇

 
 常見問題常見問題   搜尋搜尋   會員列表會員列表   會員群組會員群組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個人資料個人資料   登入檢查您的私人訊息登入檢查您的私人訊息   登入登入 

【新書出爐】《比較霸權: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政治》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群學出版論壇 首頁 -> 本版書訊
上一篇主題 :: 下一篇主題  
發表人 內容
socio
Site Admin


註冊時間: 2005-08-09
文章: 656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三 十二月 10, 2008 9:41 am    文章主題: 【新書出爐】《比較霸權: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政治》 引言回覆




書籍編號 :SOC021
書  名 :比較霸權: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政治
原文書名 :Hegemonies Compared: State Formation and Chinese School Politics in Postwar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出版日期 :2008.12.8
作  者 :黃庭康 (Ting-Hong Wong)
譯  者 :李宗義
規  格 :21×14.8(cm)
頁  數 :260 頁
定  價 :350 元
I S B N :978-986-6525-04-9

【特別獎項】
本著作榮膺 2002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內容簡介】
與中國有深厚政治及文化淵源的華人社會如何利用學校教育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它們的國家掌權者能否以課程政策去除「中國為中心」的意識、建立在地的身分認同?族群政治對學校課程有何影響?執政當局是否可以通過課程改革整合社會、撫平族群衝突的傷痕?通過詳細深入的歷史比較分析,《比較霸權》以二次大戰後新加坡及香港華文學校的歷史個案回答上述問題。

戰前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都是中國大陸教育系統的一部分:它們在中國國民政府教育部註冊、採用國民黨核准的課程及教科書、傳播中國國族主義意識型態。戰後新、港兩地執政者都面對壓力要改革華文學校:新加坡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為了培養在地身分認同、促成華人與其他族群的融合,掌權者致力實行華校的「去中國化」及「本土化」;戰後不久中國成為共產國家,國民黨退守台灣後試圖爭取香港華人支持「反攻大陸」,為了圍堵兩個中國對香港教育的影響,殖民當局要把華校「去國族化」。《比較霸權》深入剖釋新加坡及香港華文學校政策的成因、並探討兩地的族群政治及社會運動如何導致迥異的政策效果。

作為一部關於殖民主義與教育的深度研究,《比較霸權》提供台灣讀者一種切身的關照與反思。台灣近代史可謂是一部被殖民史,不同的外來政權先後統治這塊土地,島嶼上的人們不斷學習被動接受、或主動建構各種身分認同。近年來,國語文教材、史地教育方針、母語教學等議題爭論不休,族群糾葛及揮之不去的統獨魔咒滲透在台灣教育的各個層面,學校成了各種政治勢力競逐的場域。《比較霸權》探討殖民統治對學校教育微妙而深遠的影響,帶給我們重新理解國家、教育及身分認同間複雜關係的新視野。


【作者簡介】
黃庭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教育社會學博士,現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興趣包括教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及社會理論,過去十多年一直以歷史比較方法研究亞洲社會的教育發展。

【譯者簡介】
李宗義
畢業於政治大學英語系、東亞所,現為清大社會所博士班研究生。主要研究興趣為經濟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後社會主義國家轉型、中國研究。

【目錄】
前言
鳴謝
第01章 導論
第02章 理論框架:文化霸權的歷史比較觀點
第03章 新加坡的國家形構
第04章 香港的國家權力形構
第05章 國家權力形構與華文學校認同
第06章 新加坡華文學校課程的去華化
第07章 香港華文學校課程的去華化
第08章 結論與理論對話
第09章 附錄
第10章 參考書目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socio
Site Admin


註冊時間: 2005-08-09
文章: 656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一 二月 02, 2009 5:04 pm    文章主題: 【評介】霸權建構的靈活彈性 (Zen) 引言回覆

霸權建構的靈活彈性-從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看

文/zen

書名:比較霸權-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政治
作者:黃庭康
譯者:李宗儀
出版社:群學

因為葛蘭西對文化霸權中的傑出探索,如今我們都知道,當國家的統治集團致力於建立或鞏固權力的鬥爭過程中,不一定得動用武力威嚇(且未必有效)以凝聚社會團結與人民身分認同,反而是透過教育文化,對人民潛移默化統治集團所認可的價值觀。

只不過,過去有關於文化霸權的研究認為統治者可以逕自向被統治者灌輸任何統治階級所欲灌輸的價值觀,被統治階級在潛移默化中吸納了統治階級的價值觀而不自覺。對於被統治者的文化是否會回過頭來影響統治階層,沒有太多著墨。

此外,研究對象都是西方國家的單獨個案研究,也就是以一個統治集團對一個從屬階級為對象進行研究,不曾有過跨文化/社會的比較分析,因而無從知曉,同一個統治集團在不同統治地域究竟是使用同一套文化霸權,亦或者會因時制宜,調整文化霸權模塑的過程?

針對上述疑問,黃庭康發現戰後新加坡與香港的發展,正巧可以提供一個完美的比較霸權研究分析。因為,新加坡與香港的殖民宗祖國都是英國,而兩地主要的組成人口都是華人(東亞社會)。黃庭康透過探討戰後新加坡與香港兩地的華文學校教育的發展歷程,試圖描述並分析兩地的國家權力(帝國文化政治)如何透過教育場域(華文學校)形構霸權,而兩者的霸權形構是否遵循相同模式?

黃庭康發現,戰後新加坡與香港的社會定位不同,香港依然是英國的殖民屬地,直接受英國統治;新加坡則隸屬馬來亞的一部分,宗祖國英國希望能讓新加坡和近鄰馬來西亞合併後獨立,兩地基本國策已然有別。

人口結構不同,香港有98%都是華人,屬單一華人社會,無身分認同問題,殖民政府官員被要求通曉華語/文化,不需刻意壓抑華人的特殊性;新加坡僅75%是華人,還有馬來人印度人等種族,此外,殖民統治者需要拉攏馬來亞人作為統治夥伴,統治階層主要學習/認同馬來語/文化,華人視為外來異類,對華人較不了解,也不願意接納華人成為菁英階級,不希望華人的自我身分認同感過強,試圖壓抑華人的特殊性,且希望將華人與馬/印人整合為一個新的族裔。兩地掌權者對華人身分認定的差異,其對華語教育的態度也大不相同。

香港與新加坡的地緣政治差異,香港成了國共兩黨拉攏海外華人支持其政權正統性的對象,香港統治階級為了區別香港與兩岸的差異,積極介入華文學校對於香港華人身分認同的定調;新加坡則因為統治集團與馬來亞共產黨間的對抗關係,統治階級亟欲收編華人,不允許新加坡華人學校自主發展。

黃庭康認為,教育乃是多層次的文化鬥爭場域,不同社會階級/團體之人在此爭奪主控權,試圖使自己階級/團體的價值觀成為該社會普遍認同的主流價值,並且被人民遵循。只不過,統治階級並不能一廂情願,不顧民意輿論的灌輸自己想要給被統治階級的價值觀,統治集團必須對試圖挑戰國家政權合法性的群體/階層做出某種程度的讓步,傾聽在地草根階層的聲音,以文化吸納的方式(也就是承認反抗階級之文化本身的價值)改造/收編反抗階級,使其接受被統治關係。也就是說,教育成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爭奪文化霸權的場域,擁有相對自主性,統治者無法百分百的掌控,被統治者能夠過教育場域,將其所重視之傳統習俗、抗爭與民意輿論納入教育之中,爭取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黃庭康採用歷史比較方法,透過比較霸權,向讀者揭示帝國對殖民地進行文化控制的手段是會因時制宜而彈性調整,並沒有一套固定的邏輯主導,統治階級除了透過教育灌輸其所認可的價值觀,還必須考量殖民地的社會文化的特殊性,以文化吸納方式接收/承認某些在地文化,解決可能產生的統治危機。

戰後新加坡與香港掌權者掌握中國語言與文化(內化文化資本)的差異,兩地人口族裔組成結構與社會文化認同定位的差異,造成兩地掌權者以國家權力形構教育時出現不同態度,終至影響兩地華語學校的重視與政策差異。

出處: Zen, 敦南新生活


*
台灣談教改熱了好幾年,但現在想起來,這段日子怎麼好像是新舊教育勢力的角力,又或是政治勢力藉教育的搏殺,既擺脫不了意識形態,也洗不脫顏色的羈絆。像《比較霸權》這種詮釋角度,好像從未出現過。

*
或許是因為這種緣故,這本書竟然在台灣頗受注目。在香港當然更不在話下。以社會學剖析教育,本書當是佼佼之作。閒話一句:本書作者已經開始在研究台灣的教育囉,精彩可期。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從之前的文章開始顯示: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群學出版論壇 首頁 -> 本版書訊 所有的時間均為 台灣時間 (GMT + 8 小時)
1頁(共1頁)

 
前往:  
無法 在這個版面發表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覆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編輯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刪除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進行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正體中文語系由 phpbb-tw 維護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