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學出版論壇 首頁 群學出版論壇

 
 常見問題常見問題   搜尋搜尋   會員列表會員列表   會員群組會員群組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個人資料個人資料   登入檢查您的私人訊息登入檢查您的私人訊息   登入登入 

【新書出爐】《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群學出版論壇 首頁 -> 本版書訊
上一篇主題 :: 下一篇主題  
發表人 內容
socio
Site Admin


註冊時間: 2005-08-09
文章: 656

發表發表於: 星期四 十月 30, 2008 10:37 pm    文章主題: 【新書出爐】《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 引言回覆



書籍編號 :TSCS01
書  名 :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
英譯書名 :Articulating New Cultural Identities: Self-Writing of East Asian Global City-Regions
出版日期 :2008.11.18
作  者 :黃宗儀 (Tsung-yi Michelle Huang)
規  格 :14.8 x 21(cm)
頁  數 :256 頁
定  價 :250 元
I S B N :978-986-6525-00-1

【內容簡介】
全球化風潮下的東亞大都會面貌豐富,瞬息萬變,既繽紛絢爛也躁動不安,既熙來攘往也虛無孤單。作者以香港、上海、台北為座標,勾畫東亞都會複雜的結構,並探問文化身分想像的種種策略。全書結合文化研究與敘事、映像、文化理論,探討都會人在全球化空間、文化尋根、懷舊想像、都會連結等選項間演繹、辯證和行動的可能。全書橫跨文學、文化、政治、社會、經濟、空間研究等層面,資料翔實,論證周密,誠為跨學科研究的最佳示範。作者眼界既廣,見解亦深,對當代東亞都會的魅力與張力,因此有了最爲動人的觀察和詮釋。


【精彩試讀】
推薦序(一) 質疑全球化大都市 ... 王斑/史丹福大學亞洲語文系教授


【作者簡介】
黃宗儀,生於台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教授都市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全球化理論、都市、性別與文化等課程。近年來對於東亞全球城市文化與跨境流動身份政治之相關研究著作,發表於Quarterly Review of Film and Video, Journal of Narrative Theory,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文化研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中外文學》等學術期刊。英文專書Walking Between Slums and Skyscrapers: Illusions of Open Space in Hong Kong, Tokyo and Shanghai於2004年由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為作者近年來對香港、上海與台北三個東亞大都會之研究,從都市發展論述、媒體再現、電影與小說等再現形式凸顯構築全球城市龐瑣幽微的權力網絡,拆解都市空間生產過程中的文化意象,說明全球城市與城市連結如何型塑當代東亞都會的身分想像。


【目錄】
推薦序(一)質疑全球化大都市 ... 王斑
推薦序(二)流動與認同的書寫 ... 夏鑄九
推薦序(三)解讀東亞城市 ... 馮品佳
序 論 全球化與東亞大都會的文化身分想像
第一章 香港的憂鬱:《重慶森林》中的全球城市慾望空間
第二章 後殖民的全球城市:《細路祥》中的草根香港顯影
第三章 全球城市的自我形象塑造:老上海的懷舊政治
第四章 互相凝視與自我書寫:王家衛與王安憶的雙城故事
第五章 城市連結與彈性身分想像:從《蛋白質女孩》到《我的上海經驗》
第六章 全球城市區域治理之外:香港的跨境身分論述與再現
致謝辭
參考書目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socio
Site Admin


註冊時間: 2005-08-09
文章: 656

發表發表於: 星期四 六月 04, 2009 11:29 am    文章主題: 閱讀文學與影像的城市文本 (李志銘) 引言回覆

閱讀文學與影像的城市文本
新書雜感《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
撰文 李志銘◎文字工作者




城市化,乃是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無可避免的時代趨勢。

由於城市本身即為一超複雜的循環系統,囊括了政治、經濟、社會、空間、文化等各綜合層面,因此僅只依賴單一學科領域或觀點,想要真正認識、理解、規劃乃至解決城市問題,無異是緣木求魚。

大抵來說,現今台灣學術界所關注的城市研究範圍來自幾個重大學科,主要包括:空間規劃學、地理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近年來,從現代文學與影像創作文本(小說、電影、戲劇)出發,進而導出以城市空間為論述題材的「文藝地誌學」,則是城市研究在時下趨於跨領域學術整合潮流的另一新興視角。

2008年11月群學出版社刊行台大地理系黃宗儀教授論著《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即由「文藝地誌學」脈絡當中取徑全球化空間理論與文化研究的詮釋新作。作者以香港、上海、台北三城為空間座標,與當代華人小說電影相互參照,包含由王家衛電影「重慶森林」、「花樣年華」鋪陳香港人的上海記憶,由王安憶散文〈尋找上海〉、長篇小說《長恨歌》捕捉上海人的懷舊敘事,以及由王文華小說《蛋白質女孩》窺探上海人的台北想像等,依序立論、各有所本。

相較於亞洲城市不斷快速面臨的巨大變遷,港台兩岸三地的城市研究正欲迎頭追趕上時代步伐、追索著數百年殖民歷史所累積繁複多采的孤寂身影。

全球化下的資本主義城市

自從近代城市聚落成形以來,所謂城市建設與發展莫不經由大量經濟資本堆砌而成。易言之,現代城市空間,即為資本主義建構的社會空間。

關乎經濟發展與城市生活之間的矛盾衝突,五百多年前北宋詩人張俞已然有感而發,吟作〈蠶婦〉一詩感嘆:「昨日到城廓,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大意是說,城裡那些達官貴族渾身上下都穿著綾羅綢緞,但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卻是過著窮苦生活,連自己親自做的羅綺都不能穿,揭露了城市身分階級的現實差異與不平待遇。

由城市身分階級導致生活空間(lived space)差異而無法見容於當權者的社會現象,自古至今皆然。

今日秉持著工具理性思維的城市規劃者,往往咸信只要有足夠的開發資本,就能改造城市落後地區被視同貧民窟的不潔空間(如不久前的台北樂生)。就連時下鼓吹所謂「樂活、簡單」的生活口號,在實際施行層面也往往離不開物質浮華的名利媚惑。

在城市景觀如同萬花般迅速變化的當下時刻,人們早已越來越無法辨識什麼代表新奇、獨特,什麼樣的事物又屬陳舊、平常。隨著大量跨國資本的流動挹注,具有紀念碑功能的摩天高樓遂成為塑造集體意志的全球城市景觀。

誠如《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書中所陳述,王家衛執導「重慶森林」鏡頭帶著局外人的凝視眼光進入城市大廈隱密角落,舉目所見呈現為一種受到全球/在地雙重壓縮下特有的空間:混雜、擁擠且如鴿舍般層層分隔。片中主角作為想像全球化美夢的漫遊者,卻在個人情感生活方面一再挫敗,不是對顯而易見之事盲目無知,就是對所見所聞無能無能為力。

回歸現實生活的城市台北,若是一言以蔽之,我會建議:

想要看見台北多元化的真實面貌,只管遠離東區101大樓就對了。

迷情上海-新與舊的雙重鏡像

經由全球化連結所形成的時空壓縮現象,不惟在空間層面湧現了各種雙城連結(比如台北對上海、上海對香港、香港對台北)的地緣互動關係,更在時間向度突顯了「新」與「舊」的歷時性差異。過去至少以十年、二十年為一個舊世代,如今已迅速短縮為三、五年了。

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年代期間,香港和上海即為文學、小說家(如張愛玲、葉靈鳳)熱衷書寫的背景素材。其影響所及,六○年代香港、五○年代的台北,處處可見上海符碼。到了九○年代以後,上海陸續出現一股懷舊熱潮,坊間大量湧現以「老照片」、「繁華錄」、「舊夢」、「滄桑」為題材的書刊及圖片冊,追憶昔日老上海輝煌景況。至此,上海研究儼然成了一門顯學。

相較於華人學術界普遍關注的「香港學」或「台北學」,無論在歷史根源或規模上皆不如「上海學」的縱深淵源。

長久以來,上海與香港不斷上演「東方巴黎」與「東方之珠」的雙城記,兩者之間不斷彼此凝視與自我定義,對於老上海的懷舊想像也成了近年「上海學」重要主軸之一。

伴隨著城市發展快速變遷而衍生的消逝危機感,《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書中以「雙重鏡像」作為時間(新舊)與空間(雙城)的一組對比概念,並藉由王安憶小說文本詮釋的「懷舊政治」,於焉成了一種回溯歷史紋理、同時通往未來全球化城市關連的論述符號。

此外,《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一書更以電影「花樣年華」為例,指涉上海人在香港的情愛糾結,認為王家衛鏡頭底下的老上海氛圍並非完全重述歷史真實之後的再現媒介,而是選擇性地攫取歷史片斷的風格化美學符碼,延續東方之珠全球城市身分想像的敘事策略,以包裹著華麗糖衣的移民思鄉情結來展現對老上海的迷戀。

城市歷史的失意症,必定引發更多的失憶。一個沒有歷史(懷舊)記憶的現代城市,終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站在全球化城市擴張的巨輪前,規劃者無疑將面臨地方發展與舊城保存之間的權衡困局,如何兼顧新舊風貌的共存與維護,將是未來亞洲地區發展中國家的共同挑戰。

誰的東亞城市?-跨境身分與自我身份建構


作為中國第一個現代移民城市、也是最早有寬頻網路的都會上海,隱然成為當前台灣海外就業市場主力。曾幾何時,甚至陸續有台灣人在沒有公民權的保護狀態下,不惜挾資本與專業技術移民彼岸而意欲化身成為「新上海人」。

對於台灣人來說,上海既商業又時髦、既新潮又守舊、既自負又包容、既東方又西方,可說是一座充滿異質文化、瀰漫著租界歷史與洋人習氣的華人萬國城市,以及全世界資本家來華開疆拓土的「殺戮戰場」。

近年來由於中國政經勢力的快速崛起,《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通篇所強調亞洲全球城市格局主要乃以上海、香港為資本流動核心,而台北,則在無形之中成了被參照的「他者」。書內篇章即使以王文華小說《蛋白質女孩》表述了全球化時代上海人風靡於台北流行文化的城市想像,也只是將台北視為一種異國風情、靡失了主導性的參照座標而存在。

全球化趨勢所挾帶前所未有的跨國資本,雖造就出頻繁往返紐約、倫敦、上海等全球一級城市、擁有跨境身份表徵的流動菁英。然而,一昧頌揚全球化流動價值的結果,反而導致本土文化根源急遽流失,以為有共同語言之後彼此便能心靈相通的想法卻是過於天真。

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所有學者應為觀念上的革命者。

亞洲現代城市研究與亞洲近代殖民史乃是一部彼此交織構成的糾雜歷史,諸如使用英文(思維)來鋪陳東方語境的學術語言,或在歐美販售隸屬東方國度的文化符號等種種現象只是暫時的過渡,而非永久的必然。

個別理論往往難以把握現實世界的複雜現象,一門學科過於專業化,很容易就此犧牲(喪失)多元視野的學術生命力。

未來,由空間文化理論所發軔的城市研究勢必要留有一種開放心態,納入更多西方理論觀點所未能涉及的第一手在地史料,包含了過去與現在一切物質材料、口頭傳說與文字記載。正如《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全書所呈現,處在學科邊緣、不斷嘗試跨越傳統知識藩籬的求知者,方能為城市研究帶來更多不同面貌與魅力。


目錄
推薦序(一)質疑全球化大都市 王斑
推薦序(二)流動與認同的書寫 夏鑄九
推薦序(三)解讀東亞城市 馮品佳
序論 全球化與東亞大都會的文化身分想像
第一章 香港的憂鬱:《重慶森林》中的全球城市慾望空間
第二章 後殖民的全球城市:《細路祥》中的草根香港顯影
第三章 全球城市的自我形象塑造:老上海的懷舊政治
第四章 互相凝視與自我書寫:王家衛與王安憶的雙城故事
第五章 城市連結與彈性身分想像:從《蛋白質女孩》到《我的上海經驗》
第六章 全球城市區域治理之外:香港的跨境身分論述與再現
致謝辭
參考書目


出處: 本文刊於國家圖書館 《新書月刊》2009年 月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從之前的文章開始顯示: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群學出版論壇 首頁 -> 本版書訊 所有的時間均為 台灣時間 (GMT + 8 小時)
1頁(共1頁)

 
前往:  
無法 在這個版面發表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覆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編輯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刪除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進行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正體中文語系由 phpbb-tw 維護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