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學出版論壇 首頁 群學出版論壇

 
 常見問題常見問題   搜尋搜尋   會員列表會員列表   會員群組會員群組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個人資料個人資料   登入檢查您的私人訊息登入檢查您的私人訊息   登入登入 

【新書出爐】004《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群學出版論壇 首頁 -> 本版書訊
上一篇主題 :: 下一篇主題  
發表人 內容
socio
Site Admin


註冊時間: 2005-08-09
文章: 656

發表發表於: 星期四 一月 19, 2006 8:13 pm    文章主題: 【新書出爐】004《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 引言回覆

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 謝國雄 主編





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合聘教授,台大社會學研究所兼任教授。著有:《Boss Island: The Subcontracting Network and Micro-Entrepreneurship in Taiwan's Development》(1992),《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1997),《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

這是謝教授長期思索台灣本土社會學教育,然後花了整整一年與學生共同實踐、反省出來的成果。謝教授從教學生怎麼「讀」經典開始,最後以學生的田野研究為
對象,讓他們反躬自省學習及研究過程的經驗,譬如怎麼提出一個好問題,又怎麼深化問題,什麼是現象?你怎麼確立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怎麼訪問?資料又要怎樣編碼?等等,這些都是你我在研究過程中會碰到,然而教授也不一定會告訴你怎麼解決的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將這些經驗反省,稱之為「傳聞已久,但未見經傳的學術秘笈」,入門子弟方才可以「單傳」。現在,這些「撇步」都將攤在你眼前。

在出版過程中,謝老師花了很大的精神才說服他這些高材生「自曝其短」。誰願意把自己的糗事,公諸於世?後面的人如能因此少一點坎坷,都是他們的功勞。同時我也要說說謝教授,好好研究不做,花了這麼大的工夫,做這種雖然號稱「百年樹人」,卻不知什麼人會感激的工作,到底「為誰辛苦、為誰忙?」 Wink 這些,我想,就讓讀者去評斷吧!你如果覺得他做的傻、做的好,捎個信給他好嗎?! Idea


socio 在 星期四 三月 01, 2007 6:40 pm 作了第 3 次修改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socio
Site Admin


註冊時間: 2005-08-09
文章: 656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五 二月 03, 2006 8:26 am    文章主題: 《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序 引言回覆



是否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來教社會學?如何讓學生在實作中同時習得研究的技法與精湛的論點?如何讓學生學習提出兼具本地特色與理論意涵的問題?是否可以將社會學本身的信念融入社會學的教學之中?

本書的書名是 《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一方面,田野工作本身就是以身為度。以研究者自身當做探索被研究者生活世界的媒介,研究者的田野工作,觸動了台灣社會生活中的一些關鍵機制,從而「擾亂」了被研究者的生活。另一方面,教學本身就是以身為度。老師以自己的研究與經驗為例,是以身為度。學生以其研究與經驗為例,也是以身為度。

我們是通常透過具體的例子來學習。前輩學者的經典著作、授課的老師自身乃至於修習田野工作的學生,都是這樣的例子。具體的例子呈現出來的訊息是「如是我做」:我如何探究社會生活?我如何提問?我如何進入田野?我遭遇到什麼樣的困惑?我對研究有什麼樣的期待與質疑?研究對於「我做為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意義?本書的重點不在於最後的研究成果,而在於師生一起探究台灣社會生活的過程。教與學的過程,與最後的結果一樣重要。本書各章作者原本都猶豫是否要野人獻曝?基於「分享摸索的過程才能有效學習」的信念,我們最後都勇敢以本來面目見人。也請讀者留意:除了我自己的研究成果已經出版之外,其餘作者的研究都還在進行,因而還有無限的發展潛力。

本書包含了八個田野工作的實例(一個老師, 七個學生)以及一篇對田野工作的教學的考察與反省。這些實例分別處理了台灣社會生活的各個面向:資本主義的在地呈現、成人、成家、立業、上班、購物與飲食。採取的田野技法則包括了:參與實作、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等。整體看來,本書兼具了在地的觸感(因為探討的是在地的題材)與理論的意涵(因為學科的基本議題不時被提出來),也同時呈現了學術與生命的交融。從事深刻與原創的學術研究,必需同時培育深湛的學術涵養與注入自己的熱情與生命。

同學們的努力與成果,讓我引以為傲。誠如一位同學所指出的,進步是多面向的:田野技法逐漸純熟、理論思辯能力逐漸細緻、田野材料與理論思辯的糾結逐漸複雜、評論與回應能力逐漸增長、田野洗禮所帶來的歷練、彼此激勵所帶來的勇氣、自身反省所帶來的成長等。「青出於藍」讓我欣喜與惆悵交織,但「後繼有人」的感受,使得欣喜多過於惆悵。當老師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培養出超越自己的學生。跳開傳承、超越,我要誠摯地謝謝選修這門課的同學,因為你們,我才有機會做老師;因為有這一段師生因緣,我的生命因分享而豐收。

這本書不僅僅只是在討論「田野工作」而已,同時也觸及了「如何做深刻的社會分析」。誠摯邀請你─敬愛的讀者─一起經歷這個生猛活潑、認真踏實、結合了個人傳記與集體關懷的台灣社會探險之旅。

最後要感謝謝麗玲小姐,利用公餘之暇,義務替本書做完稿 (copy editing)的工作。 謝國雄 2005年9月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socio
Site Admin


註冊時間: 2005-08-09
文章: 656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五 二月 03, 2006 8:29 am    文章主題: 《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目錄 引言回覆

目錄


序(謝國雄)

第一部份 師說

第一章 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中的教與學(謝國雄)
第二章 四位一體的田野工作:<<茶鄉社會誌>>的例子(謝國雄)

第二部份 生說

第三章 做兵「轉大人」:田野邂逅的能與不能(高穎超)
第四章 女同志家庭路迢迢:如何深化提問?(李慈穎)
第五章 連鎖飲料店與象牙塔裡的業務機密:參與實作、「一國兩制」與四位一體(吳偉立)
第六章 是責任制,非責任制:如何確立現象?(劉怡昀)
第七章 解開空服員的黑盒子:轉化提問、進行訪問與資料編碼(劉慧純)
第八章 「電視購物」說什麼?田野工作答客二十問(鄭玉菁)
第九章 穿對鞋子進菜畦:反躬自省與田野工作(葉虹靈)
第十章 田野即教室,教室即田野(林文蘭)
跋(諸生)

附錄: 「田野工作:範例與實作」課程大綱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socio
Site Admin


註冊時間: 2005-08-09
文章: 656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五 二月 03, 2006 8:33 am    文章主題: 《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作者簡介 引言回覆

作者簡介


(依出場序)

謝國雄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合聘教授,台大社會學研究所兼任教授。著有<<Boss Island: The Subcontracting Network and Micro-Entrepreneurship in Taiwan’s Development>> (1992)、<<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 (1997)、<<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 (2003)等專書。十五年前剛開始教書時,嚴肅而沈重,最近有點喜感,是「喜感的正經」,目前朝學生期許的「正經的喜感」努力。

高穎超
台大社會所碩士生。
性喜挑戰自己、騎在藩籬上問為什麼?眉堵煞不愛攬鏡自照。
希望左手搞運動、右手寫論述。目前一腳踩進田野泥巴裡,樂此不疲…

李慈穎
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努力逃出社會學的版圖,卻是為了實踐社會學的精神。

吳偉立
清大社會所碩士班。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就是改變世界的一種方式。

劉怡昀
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並不想成為誰的指南針,你該相信自己的方向感。1976如是唱。

鄭玉菁
現就讀台大社會學研究所。耽溺影像與文字,信奉女性主義與社會學。

葉虹靈
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生。不認為自己是可以拯救地球的超人,但還是覺得應該做些事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林文蘭
台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台東大學附屬體育高級中學教師。曾任:國科會計畫訪員、中研院社會所兼任研究助理、台大社會學系教學助理、國科會計畫博士生助理、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改進計畫專任TA。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ZEN
訪客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五 六月 23, 2006 4:04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作者裡面有我的同學耶
真是厲害....
回頂端
socio
Site Admin


註冊時間: 2005-08-09
文章: 656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二 二月 13, 2007 8:17 pm    文章主題: 《以身為度》年後即將出版 引言回覆

2007開春將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謝國雄教授帶領一群「生猛」學生,
寫出本土田野研究教與學的血淚筆記。
師生共同創作,開創往後台灣教科書寫作的一條坦途。

當中,有人很為群學耽心銷路。
我則相信,我們不做的話,
將來一定後悔。

學術生涯當中,碰多了枯槁無味,純然 for 「飯」的所謂論文,
你就會覺得,有血有肉的文字,是多麼令人銷魂。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socio
Site Admin


註冊時間: 2005-08-09
文章: 656

發表發表於: 星期四 三月 01, 2007 6:58 pm    文章主題: 本書出爐,新春第一班高鐵 引言回覆

為所謂「銷路」說幾句話:


新的寫法總會有風險──

《見樹又見林》根本不像一般的教科書,

當初又有誰看好?


台灣的教與學 需要你我

大膽跨出去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socio
Site Admin


註冊時間: 2005-08-09
文章: 656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二 三月 06, 2007 3:38 pm    文章主題: 另一本田野書 引言回覆

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

作者:郭佩宜、王宏仁/主編
出版社:巨流圖書公司
出版日期:2006 年 02 月 20 日


讀者可以參考、比較群學和巨流這兩本書。
有什麼心得,也歡迎告訴我們。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socio
Site Admin


註冊時間: 2005-08-09
文章: 656

發表發表於: 星期四 四月 12, 2007 11:45 pm    文章主題: 【社會饗宴】謝國雄:「以身為度:田野工作中的學術與生命」 引言回覆

標 題 【社會饗宴】謝國雄:「以身為度:田野工作中的學術與生命」
活動日期 2005-5-5 [ 15:00 ] 至 2005-5-5 [ 17:00 ]

活動地點 台大社會系館401會議室
連絡人 吳嘉苓
E-mail r92325005@ntu.edu.tw
相關檔案

內 容 【台大社會系饗宴】

講題:「以身為度:田野工作中的學術與生命」
講者: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五月五日(四)下午三點
地點:台大社會系館401會議室

∼歡迎各界朋友熱情與會∼

【講者資訊】
高等學歷

加州大學(柏克萊)社會學博士(1990)

現職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主要經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1990-1993)、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1993-1995)、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副教授(1990-1992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1995-1997)

專書 (中、日文) 2003.11
《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南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1997.09
《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南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參考網站】

http://140.109.196.10/pages/peoplemdb.asp?p=謝國雄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socio
Site Admin


註冊時間: 2005-08-09
文章: 656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三 四月 09, 2008 11:53 am    文章主題: 讀者反應彙整 引言回覆

感謝文蘭的彙整!

一、黃肇新與他的12個門徒(摘錄部份)

(...........)
七、重點摘要與心得感想

(一)讀不完的一本書:邊看邊寫論文

這本書對我而言,在寫論文的過程中有點相見恨晚。當我在寫論文的第三章時,我總覺得研究法只是一些獨立於論文之外的工具,所以“照本宣科”的臨摹研究法書中的標題當工具,無法體會研究法的精神。當初覺得怪怪的,但是看到大家都這麼做,久了就不覺得奇怪…。直到口委之一的陶蕃瀛老師提醒我才驚醒。

後來看到這本書之後,才警覺到自己對整個研究法概念的錯植與誤解,研究法不應該是獨立的一部份,應該是融合一體的,只是我從來不去思考如何去運用它。因此當我一邊看書一邊執行研究是痛苦的、是斷斷續續的。痛苦的是覺得自己走了許多冤枉路,錯失許多該注意而未注意的寶貴觀察資料,而這些經歷已經不可能再從來…。另外,當我一邊看書,腦海中就會浮現許多想法,不得不放下書來將那些想法與感動紀錄下來,所以這本書就在我一邊研究、一邊看書、一邊紀錄的情況下,斷斷續續的看完。也許早一點拿到這本書,我就不會有這些狀況。

(二)「自省」與「提問」(轉化)

看這些文本的過程中,一直會重覆出現的字眼除了剛剛的四位一體的田野核心外,出現最多的就是研究者的「自省」與不斷的「提問」,田野研究在他們的呈現過程中,像是一個研究者不斷自省與提問的過程,研究者從研究議題到最後的結果通常已經不知道翻轉過幾次,提問的對象不限於報導人,包括對研究問題的提問,對自我的提問,每次提問之後伴隨著是深刻的體驗與反省。當然「頓悟」或是「Ah-ha」的恍然大悟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透過文獻探查與課堂上跟同學的討論(提問)碰撞出更多的答案。

這跟我在田野的狀況一樣,通常田野觀察後會有許多心得與所得,有助於論文內容,但是有時候也會扮隨一些疑問或是未竟之答案,往往一個小問題或這接未竟之答案的背後是一個觀念的改變,可能推翻之前的一些論點,甚至是對文獻的許多對話。當然必須承認我有許多問題是沒有解決的,有時候一些「疑問」放到最後變成「遺忘」,就再也想不起來,偶爾會有些在不經意的地方再出現,不過當它再出現時,可能對我而言,又已經是不同的感受了。

我想工作也一樣,總是伴隨著許多痛苦、問題與不悅,逃避不去面對它的時候,這些問題會越積越多,如果不設法去解決的話,可能會產生兩種工作模式:「burn out」或是麻木不仁的繼續生活下去。也許讓自己保持活者、醒著的方式就是不斷的提問~。

(三)準備不足的田野研究?

一開始會覺得自己個案只有一個,且田野觀察的時間最多不超過六個月,會不會有資料不充足或代表性不足的問題?後來看到編者以一學年的時間,從理論到實做的帶領這些學生學習田野工作,讓我覺得很汗顏,好像真的太小看田野研究了,覺得人家真的努力學過,不只是老師教的、學生讀的資料,還有課前的讀書會,課後的討論與請益,讓我覺得自己還不見得能說:「我懂何謂田野研究」,甚至是不是真的可以說:「我在做一個田野研究」。經過閱讀這本書,讓我更知道在田野教室發生了的什麼事,也對自己的一些行為可以重新理解,但伴隨而來的是更多不安的情緒:因為自己的莽撞田野經驗。

不過也不得不佩服這本書的編排,不主張惟一的、專業的田野研究或田野實做,而是說著許多「田野客」的經驗,讓讀者在每個田野客的身上找到屬於自己想學習的知識與感動,這樣編排的書適合更多想嘗試田野的人閱讀。因為沒有所謂的田野研究教科書,每個人的田野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同一個田野教室,不同的人進入會產生不同的詮釋與關係,就像我的田野經驗也是獨一無二的,像旅行一樣,會發生什麼事、遇到什麼人,誰都不知道。做田野/研究,沒有標準流程、沒有正確答案、沒有絕對依循的路徑(p.270)。所以,這樣說也讓我覺得好多一些了。呼~

(四)我們的未來:(研究自我、黃肇新與十二個門徒聚會)

當我看到書中在形容他們的課程時,我一直想到我們這群門徒跟肇新老師聚會的過程。我覺得我們的過程一樣跟他們一樣精彩,只是我們沒有紀錄整個過程。未來也許有個人可以跳出來將我們的過程重新撰寫一次,一樣都可以對我們或對接下來的研究生有很好的幫助。


二、bricolage of disorder

忝為一個學人類學七年,邁進20歲的最後兩年的傢伙,我還是要冒著狗腿之嫌,說:這是一本讓現在的我看了,簡直要掉下眼淚的好書。

在當下的學界可以看到這本「打開田野黑箱子」,又試圖結合個人生命關懷和理論反省的君子自道,真的是太感動了!!!!

(說得誇張一點,這本書讓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受。要是帶著這本書出去,並且在飛機上把它打開來看的話,我現在就會停下來,不寄decision letter,不出國,想盡辦法去考社會所或至少去上S老師的課了......)

三、bricolage of disorder (續)
(摘錄部份)
最近常處於「發現一本超好的書」的狀態——儘管有許多都不是新書。從桑多馬芮的餘燼,到這一本以身為度,都讓其實已經許久沒看書的我,眼睛一亮。

回到這本書。我願意推薦給我身邊的每一個人。學術研究者可以在其中看到「學術性格」的缺陷。教師可以在其中發現自己教學上的盲點。學生可以在其中覺察到自己進步主義與競爭主義的心態。田野工作者可以以四個層次區分田野工作的黑箱。

但是,這本書最獨特,也最能打動我的,還是在於「田野工作者的存在論」。

存在論是什麼呢?這個詞彙儘管在前兩章出現許多次,但我卻直到最後才找出這個字的意思:「社會學家在這個社會中的存在意義是什麼」。或者,研究者作為一個「人」的存在意義。依然是懷特米爾斯的老問題。只是這本集子,是藉由對「田野工作」的反省和層次區辨來回答。(幾本書下來,發現:區辨層次,好像是S老師最擅長的一件事。)

摘出幾段話。是最後一章,一個博士班學生對於這一門田野實做課的參與觀察報告。很有meta-meta-field的意味。

(以下略)

四、博客來網友書評

1.
Ethnography / 台灣台中
2007.05.20
評鑑等級: 5顆星

這本書想要一次囫圇吞棗讀完,老實說,是蠻困難的。
它不是一本小品文,
它需要進一步細細咀嚼,
我的經驗是:特別適合一個人在夜晚慢慢閱\讀,
才能理解每位作者在田野工作實作方面的領悟。
而且它是一本蠻有組織性的出版品。
這在集結文稿的創作出版品方面的確較為少見。

本書的不同段落,
在從事研究的不同階段和心境下,
閱\讀起來更有著不同的滋味。
而且也會有著差異化的閱\讀撞擊。
有些書,值得一讀再讀。
「以身為度」大概就屬於這種類型的書籍吧!

此書值得推薦給社會科學或從事「質化」研究方法的學生。
你,真的是在從事「田野工作」嗎?
這本書相信對於從事質化研究的研究者來說,
會是一場有益身心的學術洗禮......

2.
洄瀾 / 台灣台北
2007.03.26
評鑑等級: 5顆星

我認為這本書帶來了三種層次的新視野:
1.教學實踐作為一種公開的論述交流。
2.突破既有教科書的形式,開創實驗性與實作性的教科書寫作形式。
3.打開田野工作的黑箱,告訴我們經驗資料如何轉化和提煉為概念與知識積累。
田野工作不是只有逐字稿重點摘錄,針對社會實體進行再建構與抽繹,
才能忠實的立基於資料,以提出有學術意涵的創見。

五、陳文德(2007)黑盒子被打開了嗎?談「田野工作」與學術知識建構的關係。台灣社會學13:243-264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socio
Site Admin


註冊時間: 2005-08-09
文章: 656

發表發表於: 星期四 五月 01, 2008 2:21 am    文章主題: 推.......... 引言回覆

推..........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從之前的文章開始顯示: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群學出版論壇 首頁 -> 本版書訊 所有的時間均為 台灣時間 (GMT + 8 小時)
1頁(共1頁)

 
前往:  
無法 在這個版面發表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覆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編輯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刪除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進行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正體中文語系由 phpbb-tw 維護製作